第十一批一期医疗援疆人才龚洪立:沪喀“医”路 为爱“耳”来

中华龚氏家庙官方账号

新讯报讯(记者张明辉报道)自2023年4月至2024年10月,上海第十一批第一轮“组团式”医疗援疆专家即将完成援疆工作。一年半里,19位医疗援疆专家以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什二院”)为阵地,结合“喀什所需”“上海所能”,发挥学科优势、专业优势、集体优势,为喀什二院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进一步推动喀什地区医疗卫生水平提升,提升群众身心健康、生活福祉,着力将喀什二院打造成为南疆医疗高地。沪喀共建,杏林流芳,值此第一轮医疗援疆专家即将返沪之际,上海援疆公众号将持续报道19位医疗援疆专家事迹,全景式展现上海“组团式”医疗援疆的最新进展与丰硕成果。

“在喀什,令我最难忘的景观是秋天的胡杨林。与别人用眼看不同,我陶醉于叶间的沙沙声,微风漾起金黄,送到我的耳畔。而我在喀什的工作,也是让更多的患者,听见这个世界的美好。”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什二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龚洪立医生说。一年半的援疆时光中,作为耳鼻喉科头颈肿瘤领域的专家,他已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每一步都坚实地踏在时间的轨迹上。

目前,喀什二院耳鼻喉科在五批共八位援疆前辈和当地医生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独立病区、五十张床位、二十位医护人员的科室。它不仅是国家耳鼻咽喉科质控分中心,还是国资委“让生命听见声音”公益项目在全疆的唯一定点医院,以及南疆唯一的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心和听力障碍诊治中心。

把“医患关系”化成“朋友关系”

“每周二,我出门诊的时间,都会有一位老先生来我这里唠唠嗑,顺手捎点东西,有时是一小罐茶叶,有时是一袋水果。”龚洪立笑着说,“他姓杨,现在是我的朋友,曾经是我的患者。”

龚洪立回忆,他还记得杨先生第一次来就诊时的情景,因患有喉癌,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声音沙哑,加上相关医疗知识不足,面对恶性肿瘤有着本能的紧张。龚洪立首先安抚了病人情绪,并制定了完整的喉功能重建的康复方案。在龚洪立身心多管齐下的帮助下,本来“谈癌色变”的杨先生逐步恢复了健康,顺利出院。

“在治疗后,我们很快就从医患关系变成了朋友关系,现在他的声音已经几乎和普通人一般无二,有时候他在走廊里离很远就能听到他跟我打招呼的声音。”龚医生说。

这是龚洪立在打造南疆耳鼻喉科学术高地中的一例手术。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他成功建立了耳鼻喉科的三级学科——头颈外科,并开展了头颈肿瘤MDT(多学科团队协作)联合诊疗。

在他的领导下,科室成功实施了多项南疆地区首例的头颈外科IV级手术,如喉癌全喉切除术、喉癌部分喉切除+功能重建术、下咽癌部分咽切除+全喉切除、极晚期甲状腺癌切除、头颈癌病损切除术后皮瓣修复等,填补了南疆地区在头颈癌MDT诊疗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空白。

同时,科室连续两年举办了南疆地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听力设备校验联盟,解决了南疆地区听力设备长期未校准的问题,为耳科精准诊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龚洪立来到科室后,每月门诊量、住院量、手术量均在不断提高。手术量2023年较2022年增加119%,2024年较2023年增加31%,其中,IV级手术占比40%,全院排第4名,组织开展RW>5的手术90例,全疆医院排第3名。

“数据是客观的,不过反映的也只是一部分问题。肿瘤的治疗不只是动一次手术,之后病人的命运便与你息息相关。在长时间的术后随访中,我愿意与患者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帮助他们聆听比原来更令人振奋的命运交响曲。”龚洪立说。

把青年人才铸成未来栋梁

龚洪立医生注重“授人以渔”,从“输血”转向“造血”,开展师带徒工作,培养了一批能够独立开展甲状腺、腮腺疾病常规手术的年轻骨干。此外,他还举办了多个专科能力提高班和联盟会议,聚集南疆地区的五官科医师共同学习交流,提高了南疆本地医生的专科管理和临床诊疗能力。

在科室中,有一位受到龚洪立关注的优秀青年骨干,对于不少病例,她都能有一定的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诊疗方案。更重要的是,她与当地许多医生不同,面对学科知识、专业问题,孜孜以求、从不满足。她定期会拿着自己的学习笔记以及制作的PPT来咨询龚洪立,请龚洪立对自己阶段性的学习成果给出点评,并给予专业的指导。

面对这样勤学好问的民族青年人才,龚洪立惜才爱才,除了不断耐心辅导外,为她争取到了一项自治区级别的人才项目,并推荐了她到后方单位学习深造。在龚洪立的指导下,这位民族青年人才开展了一项临床方向的科研项目并准备撰写科研论文。

同时,龚洪立医生针对科室情况展开了针对性的工作,在一年时间内,他提高了科室在医疗、教学、科研等各方面的指标,促进了维吾尔族和汉族医生的紧密团结和共同进步。在王云峰主任的支持下,推荐了两名科室专家当选为听力康复专委会人工听觉植入与康复学组委员,目前科室已成为喀什地区耳鼻喉科的主委单位。

把沪喀情谊结成希望纽带

龚洪立医生积极回馈社会,承担了多项公益项目如“让生命听见声音”和“启明项目”等,为南疆地区的贫困家庭听障儿童免费植入了人工耳蜗,目前已完成手术90余例。

很多患儿由于天生听障,自然也无法拥有像常人的语言系统。有一名患儿,在植入人工耳蜗一个月开机后,在训练师的引导下,开始说基础的词语、短句。“他的父亲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和大多数父亲一样,不苟言笑,情绪几乎没有波澜。但是当他听到从儿子口中说出‘爸爸,我爱你’的时候,我看到了从这个大男人眼角悄悄滑落的泪水。”龚洪立说,当他目睹这样的情景,他自己也十分动容。

龚洪立医生努力促进耳鼻喉科和眼科的共同发展,引进了多位知名专家并与他们建立了长期的团队合作关系。同时,龚洪立医生协助两院签署了沪喀“远程医疗协议”并建立了“眼耳鼻喉科远程诊疗中心”,实现了两地零距离的诊疗服务,为南疆地区的患者提供了优质的医疗资源。

通过“悦耳在线”,龚洪立与后方眼耳鼻喉科医院专家一起,为耳廓畸形的患儿制定最合适的诊疗方案。预计明年上半年,后方专家将亲赴喀什,为家庭经济状况困难的患儿做第一批公益手术,后续也将持续跟进。

援疆期间,龚洪立医生还参与了多次义诊和公益活动,服务了数百名患者。“我们听见他们的需求,让他们听见世界的缤纷。”龚洪立表示,返回上海后,他仍将积极关注“喀什所需”,利用好沪喀之间的合作桥梁,持续为群众健康福祉奉献自己的力量。

审核:李霞

责任编辑:华伟


来源:原创稿件,无该作者或本站书面授权,任何第三方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特别声明:本文为“共工号”作者“新讯报”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文责由该作者承担,龚氏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关于作者: 新讯报

新讯报官方账号,弘扬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

为您推荐

广告位

发表评论

* 评论将经过人工审核以后才会展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