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师慧 陈昌杰 王珮雯 赵强
【编者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机关青年发起“党旗下的青春”初心寻访活动,走访上海宣传思想文化战线20余名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邀请老同志回忆初心故事,共同唱响“永远跟党走”的时代赞歌。即日起,澎湃新闻推出“党旗下的青春”初心寻访系列稿件,记录峥嵘岁月,聆听青春之声。本篇聚焦老一辈新闻工作者龚心瀚。
龚心瀚近照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人物简介】龚心瀚,男,1940年10月生,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龚心瀚同志1964年7月从复旦大学新闻学系毕业后进入解放日报社工作。1983年7月起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1993年4月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同时兼任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龚心瀚工作期间努力为上海、全国的宣传思想工作作出贡献,退休后笔耕不辍,在多地举办个人摄影展及书法展,并参与指导《百年巨匠》等百集人物传记纪录片的拍摄制作。
5月的最后一周,在市委宣传部的会议室里,我们第一次见到已有81岁高龄的老领导龚心瀚。访谈前,我们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进行准备,但龚老说的第一句话,就吸引了我们:“我曾到过天堂,也踏入过地狱。”
“我这一生,曾经历过很多岗位,有幸在党和国家领导人身旁工作,得到过很多的帮助,可以说见过天堂的美好;也承受过‘四人帮’在上海的余党的迫害,被投入监狱。”随后,他从入党初心娓娓道来,向我们讲述了精彩的一生。
“复旦精神始终影响着我”
1940年,龚心瀚出生在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50年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少先队员,1956年加入共青团,1965年加入共产党。他常和别人说,自己的成长,首先是党的培养,此外也遇到了不少“贵人”。复旦大学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1959年,龚心瀚进入复旦大学新闻系求学,学到一个重要的理念是,凡事都要实事求是,讲求从实际出发,去寻找事物的共性和个性,凡事都要有度,防止过与不及。
在复旦求学期间,他有幸受到亦师亦兄的叶春华教授的教诲。当时叶老师负责指导龚心瀚的毕业论文《人民日报国际版关于中苏论战的版面编排》,为了论文,师生俩一个标题一个标题、一个版面一个版面地讨论。叶老师一生生活朴素,平易近人、毫无架子,他有一句名言:生活要艰苦朴素,粗茶淡饭,终身布衣。因此即使后来改革开放,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了,龚心瀚也牢牢记着老师的教导,不忘艰苦朴素的精神。
复旦新闻系是全面综合考量学生发展的,坚持将新闻教学和新闻实践相结合。1961年下半年,龚心瀚和同学们来到了上钢五厂实习,并参与了厂报的办报工作。到大型国营企业办基层报,不像到党的机关报实习,只能写几篇稿件、编几篇稿件,而是有条件着眼全局,考虑整张报纸的布局和策划。正是从这里开始,他高起点地走向了新闻岗位。
龚心瀚近照
“大事学着做,小事抢着做”
在复旦新闻系时,龚心瀚还到解放日报实习了一段时间,当时在夜班做见习编辑,一开始只是在边上看,偶尔跑个腿,也学着编写小稿、写写编者按、编改标题,也乐意抄抄稿、跑跑腿、送送稿。那时候总编辑是王维,经常到夜班来,也是龚心瀚工作中的一个“贵人”,觉得他勤快,大事能学着做,跑腿这样的小事也抢着做。后来要毕业了,同学们都有了去处,他却迟迟未接到通知,直到最后,才收到被分配到解放日报社的通知,后来知道是王总编辑点名要他来。
这也就是龚心瀚一直对青年人说的,“大事学着做,小事抢着做,不要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年轻人千万不要担心自己一开始没有本事,就只顾着自怨自艾。只要你肯做肯学,别人会看到你的潜力。”
说起在解放日报的工作,他说起了一件轶事:“我在解放日报社工作,没多久,时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丕显同志问上海市新闻单位负责同志:大学生来了没有?让他们到市委‘四清’工作队锻炼锻炼。就这样,我有幸被派去了陈丕显同志直接领导的‘四清’工作队。从1964年底到1965年底,我在上海两个仪器厂里各蹲了半年,这段时间我深入了解了上海工厂的实际情况。”后来还有一次也让龚心瀚印象深刻,陈丕显给几个大学生做报告并谈心。他说:“不要以为你们大学生什么都会,实际上没有本事。当年毛主席对刚到延安的大学生讲过,大学生没本事,你们会杀猪吗?不会就好好学。”借着在“四清”工作队锻炼这个机会,龚心瀚确实好好锻炼了一下,就这样,一步一步从基本功练起。
“及早抱佛脚”
“捡来的”好新闻
1969年,龚心瀚与文汇报、黑龙江日报的记者一起采写了上山下乡支援边疆的上海知青金训华为保护国家战备物资而英勇牺牲的先进事迹。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中央领导的注意,继而中央报刊又进行了宣传报道,从而掀起了全国学习英雄的浪潮。如此轰动一时的报道,在龚心瀚看来,却是“捡来的”。当时,他同文汇报记者共同前往黑龙江采访上海知青,他本人已完成的稿件是“女子牧马班”的典型事迹。返程途中,一行人已到了哈尔滨,突然收到消息,“逊克县双河大队的金训华同志牺牲了!他的事迹十分感人!”他们立刻返回双河大队,当时从哈尔滨出发的班车很有限,为了尽快赶到双河大队,大家路上马不停蹄,靠着随身带的几块水果糖充饥,直到第三天早上才赶到金训华所在地。到了以后得知,金训华是为了抢救国家战备物资电线杆不幸牺牲,他留下一本日记,记录了对党和人民的真情和热爱。龚心瀚和文汇报记者又约请黑龙江日报记者到现场采访,分段执笔。由龚心瀚统稿,审定后在解放日报、文汇报和黑龙江日报同一天整版刊发,金训华的感人事迹由此在全国产生影响。
龚心瀚与自己的作品合影
“社会主义也要有夜生活”
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一到晚上街道上黑乎乎的,甚至连南京路上也没有开门的店铺。1985年,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龚心瀚出访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很繁荣,晚上商店橱窗里有灯光,但几乎没有夜市,也没有霓虹灯。回来以后,他思忖:“社会主义就不能有夜生活?社会主义也要有夜生活,上海第一个要有健康的夜生活。”他找到黄浦区领导,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把店开起来,南京路上的店要营业到晚上9点;二是他来负责推动南京东路的霓虹灯广告街建设,希望黄浦区建立一个霓虹灯管理所,一起让南京东路亮起来。
在那个年代,这可谓是一个“超前”的点子。在前期调查研究过程中,社会上议论纷纷,有关扰民、缺电、安全、治安、招商、上工等方面的质疑纷至沓来。为此,龚心瀚和有关同志花费了不少心血:为了解决变压器工作噪声扰民,积极推动变压器厂研发制造静音变压器;为了解决缺电问题,约请有关负责同志与电力建设部门协商,想方设法解决了经费问题,从九江路拉了一条电缆到南京路。为了不影响白天商店营业和交通秩序,这条电缆从半夜12点开始施工,采用人海战术,仅仅花了4个小时就完成了铺设的全部工作;为了解决安全和治安问题,推动有关部门与市公安局积极对接,对沿街商店进行宣传教育,研究并落实有关安全和治安措施;为了解决招商问题,约请上海各大名优特产厂商分管广告宣传的负责人一起商议,利用南京路的广告效应,形成品牌集聚带动效应,进一步提升南京路的人气。但商场晚上营业,营业员却成了大问题。当时的上海,营业员都是十年制中学生,正在响应号召,补考到十二年文化程度,下了班流行上夜校继续进修,所以直到营业员陆续完成学业,晚上能上班了,南京路上的夜生活才最终成型。1990年10月1日,南京路霓虹灯一条街一期工程顺利竣工,再现了“上海不夜城”,再创了上海户外霓虹灯广告市场。
随着上海改革开放扩大、商业氛围提升,上海的广告位置越来越抢手,外国企业也来打广告。日本企业率先占据良好位置,在浦江两岸竖起来的都是三菱、东芝等知名日企广告牌,国内企业在江两岸投放广告牌的不多。当时,有些市民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受过苦难的市民很反感,写信向上海市委主要领导反映。但这些广告都是签过合同的,如果要拆除广告牌,不仅要赔偿违约金,也会给上海市的改革开放形象和吸引外资带来不利影响。后来龚心瀚联合相关部门,落实了三条举措:一是迅速整改,把国营厂商的广告放上去。在日本广告牌周边拉起改革开放的公益宣传标语,让日本企业的广告牌不再显得那么突兀;二是循序渐进,联系广告公司,批量投放国营厂商广告,让沿江的广告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是一锤定音,日本企业广告到期后将使用权迅速收回,重新调整广告部署,从而妥善解决了此事。
龚心瀚近照
“我懂得新闻工作者的甘苦”
1993年,龚心瀚离开上海,北上进入中宣部工作。对于如何做好新时代宣传工作,龚心瀚认为:“一是要抓导向,积极学习贯彻中央精神;二是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舆论引导工作要有预见性,不要做事后诸葛亮;三是要坚持健全落实工作制度,例会制度、双周通气会、新闻阅评制度等,都是当时我努力抓落实的。”
对于新闻界的同志,龚心瀚爱护有加,并交上了很多好朋友,彼此时常交流帮助,互相理解包容。“我不是来当官的,他们是我的同行,我懂得新闻工作者的甘苦。”在他看来,新闻讲求时效性,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的竞争更加激烈,更要爱护好新闻界同行,共同为党和国家发声,为社会发声,为人民发声。
2021年是建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国火热展开,提到如何提高青年人学党史积极性,龚心瀚颇有感触:现在的年轻人是敏感而上进的,所以在党史学习教育的方法上要讲技巧,激发青年人的学习自觉,让他们从“要我学”主动转变成“我要学”。学习党史有很多方式,但想要让年轻人感兴趣,报告就要做得精彩,不仅仅只是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的堆砌,要讲具体的史实、讲生动的故事,再分析和归纳道理,提出问题引发年轻人的讨论。此外就是要多开展实地参观和踏访活动,让大家更有参与感。
最后,龚心瀚寄语当代青年:“希望年轻人认真学习党史,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和智慧,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多开展社会实践,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终身!”
龚心瀚同来访青年开展交流 许智雯 摄
责任编辑:高文
来源:澎湃新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共工号”作者“龚氏访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文责由该作者承担,龚氏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0 条评论